二 盲點
從你進來到現在,過了半個小時。你覺得我在閒扯。知不知道為什麼我跟你閒聊這些八竿子打不著的事?
你搖頭。
因為,學而不思則罔。如果看過就算了,那跟市面上的……
二 盲點
從你進來到現在,過了半個小時。你覺得我在閒扯。知不知道為什麼我跟你閒聊這些八竿子打不著的事?
你搖頭。
因為,學而不思則罔。如果看過就算了,那跟市面上的商業漫畫和網路小說一樣,打發時間用的。《阿Q正傳》,可不是殺時間的消耗品。如果抱著瞄過一遍就罷的心態,不但可惜了你的時間,也可惜了這本作品。想要深入了解這本小說,就要先了解魯迅先生為什麼寫了它。這不是上維基百科查一下貧乏的介紹就能夠了事的。
要貼近作者,就必須先貼近作者的時代背景,了解當時的風氣,了解當時為什麼有這種風氣。常問「為什麼」是很重要的。然後,理解並體貼當時人的想法,把自己放在那個年代,想想自己可能有什麼反應,「設身處地」是極重要的。可惜的是,國高中教歷史時,並沒有教導我們這個基本的史學方法;幸好不遲,現在我同你說了,要牢記,常常實踐就是了。
「這麼做,好麻煩。不這麼做,行麼?」
行。聽過一種說法麼?文學作品是作者的創作和讀者的解讀,「作者在寫完文章時就死了」──剩下的解讀、詮釋是讀者的工作。只不過,不做「基本功」的讀者,大概只看得到皮毛,沒有什麼深刻的領會。看到的只是皮毛倒不打緊,最怕的是……
「是什麼?」
以今律古。
用現代人的角度甚或是偏見看古代,完全不站在當時的背景思考,提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看法,卻自鳴得意。簡單說來,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他們會笑「何不食肉糜」的荒謬,卻不會反省自己只會鄙視羅貫中把好色驕矜的關老爺寫成英完人而不問為什麼羅老這麼寫,彷彿不這麼跟傳統唱反調就落伍了。這種不踏實的求學態度,很要不得。
還有一個毛病,跟人討論時不提證據,憑著臆想發言。沒有錯,胡適說過「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但常人往往「大膽假設」而未經求證。一般人會認為文科的論文或報告很好做,事實不然,因為人文學科在討論問題時,必須有充分的證據才能發言。什麼樣的證據呢?理工科是用實驗數據,人文學科則是在浩如湮海的圖書中找到支援自己立論的出處──白紙黑色的出處是造不了假的,因為你提過以後,看你報告或論文的人也會去找,所以造假很容易被發現。實驗室之於理工科,一如圖書館之於人文學科。
所以,如果想找到答案,胡適那兩句話就不能只做一半。
「看起來要跟人家討論,還頂麻煩的嘛。」
如果只是閒聊,就不用這麼麻煩;但若是要討論文化或學術,就請嚴肅一點看待,畢竟你的發言可能會影響看到的讀者。網路論壇有它的好處和壞處,不過學術的問題要放到論壇上討論,會遭到比較多的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匿名(不知道對方的身份、學經歷)。你知道維基百科麼?
「知道,好像頂好用的。」
裡頭有很多是錯的。為什麼把錯的知識編進去呢?因為編寫者的程度良莠不一,人人都可以編寫它,自然地,它的可靠性就不如向專家邀稿的《大英百科全書》、《不列顛百科全書》。所以,有句鄙俗的話形容維基百科,你應該知道,我就不說了。
你點頭,但接著問:「所以你的意思是書本一定比網路可靠?」
不完全是。網路上可以找到很多有用的資訊,不過在討論學術問題時,你拿起書本,可以從書內的作者資訊了解作者,進一步判斷它的可靠性,大抵誤差不會太大。網路就不行了,若作者匿名,你只能從文章內容判斷,然而一般人並沒有足夠判斷的能力,所以你可以看到一種情形:文章寫得長的,網友會比較尊敬他,即使裡頭邏輯錯亂、充滿偏見。因為一般網路使用者的想法還是跟中小生一樣:文章寫得越長越好。
網路的匿名和無法面對面交談,還有一種問題:很容易把對方的程度、學經歷想像得和自己差不多,居於相等的地位。所以學經歷豐富的人常常高估對方,而學經歷貧乏的人往往瞧扁對方。把庸手錯認為高手固然不好,但更麻煩的是把高手錯認為庸手而無法採納對方的意見。這些將來在討論時要注意的問題,簡單一句:別把這裡當成一般論壇。
你笑了笑,對我說:「你好慎重,上個網還這樣。」
沒辦法,我現在扮演的是半個老師,或者你要說「小老師」也可以。教育的事,豈能兒戲?要作榜樣,我當然要抗顏以為師了。你們倒可以不用這麼拘謹,只要不隨便就好了。
三 什麼樣的時代
開始吧。開始告訴我你對於魯迅的了解,我再幫你補充。說這麼多話我有點累了。
「啊?」你瞪大眼睛,不可置信的看著我,彷彿天上掉下一件苦差事。
不要緊,就說吧。學生追求學問不就是在錯誤中嘗試麼?更何況你也不一定會錯。
「魯迅,本名周樟壽,後改名為周樹人。生於清光緒七年(1881),卒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五十六歲。他受進化論影響很深,曾經到過日本留學。《阿Q正傳》是在民國十年寫作的。」你翻了翻手上的《阿Q正傳》,搔搔頭,說:「記得的就這樣,也查過其他資料,但一時記不起來了。」
不要緊。現在要做的是把魯迅這位作家具體化一點。先讓我們想辦法貼近那個時代。
清光緒年間,正是清代內憂外患交加的年代。有責任感的知識分子,都想設法改善積弱不振的國家。魯迅父祖都是文人,祖父在他十三歲那年因科舉案下獄,父親也因此病重。當時給他父親看病的是中醫。十六歲那年,他父親因中醫延誤了病情而去世。
你設身處地想想,這可能給魯迅什麼影響或啟發?
你稍稍想了一下,回答:「應該是不信任甚至痛恨中醫,也有可能自己想當個好醫生救人。」
你回答的後半部是正確的,不過還有個最大的契機。他到日本留學,學的是醫學,因為他想用醫學改善國民衰弱的體質,強國必先強身,讓國家富強起來。不過,事情出現了轉折。有次上課,他看到了一張幻燈片──那張幻燈片,讓他棄醫從文。
你瞪大了眼睛,欲言又止。我知道你想問的問題:「當醫生比寫文章的好賺太多了,他真傻。」
我能夠理解現代的世俗價值觀,人的價值決定於賺錢能力。你還記得嗎?當時也還有一位想要救國而放棄醫生身份的人。
孫中山先生。
懷著滿腔熱血,立志救國救民──這種精神,是我們這個時代欠缺的,也正是魯迅先生筆下諷刺的。
「那,為什麼他選擇寫文章?」你好似忘了什麼,補上一句,「對了,你說的幻燈片是?」
先回答你幻燈片的問題。魯迅先生在日本留學時,課堂上播了它:一個替俄軍當偵探的中國人,正要被日軍斬首示眾,在場圍觀的卻是另一群中國人,他們的表情是麻木的。
即將被殺的是血濃於水的同胞耶!你們一點感覺都沒有嗎?
我想,魯迅先生心裡是這麼吶喊著。你可以設身處地想想,也可以把高中背過《孟子》的那段「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細細回想一次,你就可以理解魯迅先生見到這張幻燈片的心情:先是震驚、再是痛心。
有了健全的體格,而沒有健全的人格,國家依然沒有救啊。
於是棄醫從文。
為什麼選擇寫作?原因很簡單,因為醫學影響的是外在的體格,一個醫生能夠醫治的病人也有限;而文學的影響力極大,可以醫治看過它的讀者。如果不信,你可以看看《三國演義》和《紅樓夢》,就知道它們的影響力是歷久彌新的。
當然,現今社會只重物質不重精神,文人的影響力大不如前,很多寫書的靠的是行銷包裝,也沒有什麼責任感,幾乎走商業取向,把道德教化丟在一旁了。所以,你無法體會為什麼魯迅先生要棄醫從文,因為今日的價值觀與民初大相逕庭。
在那樣的時代,憂心國事的青年對於害垮國家民族的中華文化,自是進行了一番猛烈的批判。有的扒糞,把當時弊病陳述出來,痛批一番,不過也只是痛批一番;有的著手改革,從日常使用的語言著手,讓白話文的地位因此提昇。由於各自有各自的意見,又都覺得自己的意見才適合國家,所以民初的知識分子常常筆戰不停。在這些知識分子裡,魯迅的風格是比較特別的,他的態度,他的行文方式;相較於胡適、梁實秋等人,他真的很特別。
「因為他的政治傾向,使得他用諷刺的方式寫作嗎?」
不是的。魯迅傾向共產黨,所以國中課本不教,高中課本也簡單帶過。這個政治傾向使我們幾乎沒辦法在中學時代知道他在五四時期做了什麼、說了什麼、寫了什麼、影響了五四時代什麼──但他是當時很重要的作家。之所以用諷刺的筆法,我想,舉個例子你就懂了。上過論壇與人吵架麼?
你臉紅了一下,看來肯定是的。年輕人,難免的。
結果呢?
「和對方講不通啊!各執己見。」
試過好聲好氣低姿態跟對方講麼?
「當然試過!對方根本不理睬。」
然後呢?
「然後我就凶一點,結果他比我更凶,吵到後來簡直是口水戰!」你頓了一下,問:「你問這個幹什麼?」
現在網路上的憤青,遇到與自己意見不合的,就是這樣反應。五四時期也差不多是這樣。你想講理,他不同你講理;你凶,他比你更凶,大聲就是贏。遇到這種人,你怎麼辦?要嘛眼不見為淨,要嘛想辦法讓對方看得進你的文字。你選擇哪種?
「我會想讓對方非看我的文字不可。」
為了宣揚理念,你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好說歹說對方都來個顧左右而言他……怎麼辦?這時,諷刺是種很微妙的筆法,算得上是激將法,這筆法一用下去,很多人都買帳的。它可以讓對方氣得牙癢癢的,自己卻是好整以暇、一派悠閒,讓對方在氣勢上餒了一截。
你眼神中閃著光芒,躍躍欲試。想必下次遇到爭議,你可能會想用這法子吧。
魯迅先生的筆法,就是那麼罵人不帶髒字,是諷刺而不是挖苦,在談笑間,把對方的問題一一提出,然後解決。當然,極不講理的,就「橫眉冷對千夫指」罷,同他們是無法講理的,他們是為反對而反對的。
「那魯迅不會眼不見為淨嗎?」
不會的,身為知識份子的責任感,他不想獨善其身,他想用文字吶喊,讓看得到的讀者能夠從麻木不仁中驚醒。雖千萬人,吾往矣。所以他不會因為反對的聲浪封筆。
再不醒醒,再麻木下去,我們真的要亡國滅種了!
心中充滿熱切愛國情懷,卻又得面對不同意甚至鄙視自己意見的人、講理講不通的人,只好,諷刺。
可是,誰知道在冷冷的刀字劍語下,藏著一顆什麼樣的心呢?
俯首甘為孺子牛。
這是「橫眉冷對千夫指」的下聯。知識分子的責任,不就是匡世濟民,好好教育下一代嗎?下一代是希望啊,可不能只生不養、只養不教。「多子多孫多福氣」,可是子孫不是福氣的工具,如果只為了福氣而生孩子,孩子也為了福氣而生孫子……這樣下去,如何了得?教育正是知識分子的本分,尤其是教育下一代。即使到了民國初年,政體不同,知識分子仍肩負著這項使命。
列強環伺,民族自信心喪失,人民麻木,危急存亡之秋。再不覺悟,下一代怎麼辦?國家怎麼辦?
魯迅,就生長在這樣的時代,也對這樣的時代發出了呼聲。
(本文為隱仲魔 Mino&絕唱!! 提供,666整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