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到百度搜藏~~!! Add to Technorati Favorites 收進MyShare書籤 推入聯合udn部落格書籤 收藏到Fiigo書籤 奇摩的分享書籤 加入到YouPush書籤

RSS 訂閱 Bloglines Join My Community at MyBloglog!

2007/12/17

原作與改編相互交織的淡雅樂章──《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書評

 

彷彿繼承了新海誠擅長描繪影像的功力,小說版的閱讀也讓人有種踏入故事當中的錯覺。圖片連結自金石堂網路書店。  注意!以下文章作者雖刻意避開,但仍可能在無意識情況下透露部分劇情內容!務必慎入!

  由映像作品衍生出改編小說,相較於原著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普遍來說評價都是不高的,窮究箇中原因,可以延伸出相當多的討論,我的看法是,影像改編成文字的作品往往只是個轉換平台的過程,相較於改編原著小說成電影的作品而言,似乎是後者的難度要高上許多,並且也更有幾分「創作」的意味。並且單以製作難度以及成本耗費來看,將影像轉換成文字的動作是簡單多了。

  ──說明白點,改編小說在騙錢;改編電影則是藝術表現的另一種形式。

  新海誠是位我很喜歡的動畫導演,《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是他出道後的第三部作品,也是他繼《星之聲》後的第一部長篇作品。新海誠相當擅長於營造美麗的場景,以及帶著淡淡哀愁的故事,加上一貫悠揚的配樂,三者相互交織而成一種浪漫到惱人的溫柔,明知道自己要面對的結局總是哀傷,卻彷彿有個臂彎讓人可以任性地賴在其中霸佔那份暖暖的氣息。

  看他的作品是種享受,我一直相信《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奠定了新海誠身為一位新銳動畫導演的地位。也因此,在我看來,其實新海誠的作品是不需要改編的。會閱讀小說版,純粹只是愛屋及烏的心情。

  第一次翻閱這本小說時,它才剛出版不久,那時台灣的輕小說還不這麼紅,這本書知道的人也不多,從書店帶了回來,翻沒幾頁,和電影版內容差不多,反正早看過原著,事情忙也就耽擱了。這一耽擱,讓我直到最近才重新想起這本書,看它,只為了打發時間,不帶一絲期盼,怎知待到讀完最後一個字,心中的漣漪竟然比觀賞電影版時還要來得更加深刻。

  小說版為原著電影最後開放式的結局做了延伸,看到與自己心中建構截然不同的故事尾聲時,那心情是複雜的;雖然我自己常寫帶有遺憾的喜劇結局,其實對這種哀愁的氣氛總是感到不舒服,因此我對電影版的結局有了符合自己期盼的想像,那是個不完美的喜劇收場,縱使不全然愉快,總是讓我滿意了。小說版則是讓人先看到了希望,立刻墜入絕望,卻帶著小小的期望;偏偏就是這小小的期望害人,人們對於悲劇故事是有心理準備的,當讀者已經察覺作者的意圖,心理建設甚至會讓一個讀者開始期待故事的悲劇走向,這時候的悲劇只會是種必然的結果,反而不那麼使人難過了。

原作電影海報,可以看見新海誠在影像描繪上的寫實功力。圖片連結自維基百科全書。  《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小說版結局給了個震撼彈,彷彿要告訴讀者:「不論你喜不喜歡,我的結局就是要這麼寫。」強迫讀者接受這個比起電影更加讓人難過的結局,然而另一方面卻在字句間透露出讓人有所期待的另一種開放結局,讓讀者們去猜、去想,究竟主角們在經歷這麼一段風風雨雨之後,在一切都回歸平靜、人們逐漸淡忘過去的事件時,他們的未來究竟要怎麼走?

  我對小說版的評價是好的。

  《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全篇作品瀰漫著一股沉重的氣息,那種感覺像是在帶著寒意的身子外裹著一縷薄紗,似乎帶來了些許保暖,卻又無法忽略那不至令人打顫但也稱不上暖活的不上不下的不舒服。那是個難以言諭的感受,真要找個詞來形容,我會選擇「無奈」。小說版相較於電影,故事的細節更為詳盡,而主角所經歷的每一次心靈上的折磨也就相對地更加侵襲讀者的心情。閱讀小說版的過程絕對不是愉快的,作者對於情感的拿捏下了很大的工夫,角色的情緒也相當自然,而這些自然所帶來的,當然也就是無法抽離劇情時,那些因入戲而掉落的眼淚。

  我承認,看完小說版後,真的久久不能自己,獨自一個人坐在黑夜中發呆,一部早看過原著電影的改編小說竟然塞滿了我的思緒,讓人難以喘息。這只能歸功於作者寫得好,我不清楚也沒調查過小說版作者和新海誠之間的關係,也不知道在小說版催生之際,是否小說版作者和原作者之間有過什麼樣的互動,只知道,看完這部作品,我難得在向朋友介紹電影改編小說時會告訴朋友「看完小說版,電影版突然就可有可無了。」

  不諱言地,《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是部愛情劇,然而發現女主角佐由理其實出場篇幅不到全書五分之一時卻是已經把書給讀完了;佐由理與拓也及浩紀三人共同的回憶只在國二結束那年的暑假,卻影響了兩個少年直到成年後的種種行動及人生觀,可以說,佐由理的存在很不起眼,存在感卻異常強烈。她的出場時間不多,故事篇幅加長的小說版甚至花了更多的時間在描寫失去佐由理後的兩位摯友,然而縱使如此,兩人對佐由理的思念卻貫串了全篇作品,可以說,一切的事情都是因為思念而起。

  誠如介紹新海誠時提到的,新海誠擅長的是帶著淡淡哀愁的故事鋪陳,小說版在這方面的拿捏讓人有種自己在看電影的錯覺,原作夾帶著反戰與人性黑暗面的核心概念,原本該是議題沉重的電影,卻在柔和的小提琴聲中和緩地溜走;這一點,在只能藉著文字呈現的小說版中,竟讓人有著相同的感受,閱讀小說版是在夜闌人靜的時候,萬籟俱寂,卻方服聽見了琴聲,或許是原作電影的琴聲使然,但我相信更多的成分在於作者行雲流水的說故事功力。

  準備為書評寫下尾聲的這個時候,我播了電影版DVD做為背景音效,影片一開頭的音樂,讓我這個將電影當廣播劇聽的笨蛋頭皮發麻,其實我只看了這部片一次,剩下的就是兩年後重溫舊夢的小說版了。嚴格來說和故事不太熟,卻令人熟悉,並且感覺到溫馨,就好像這是自己經歷過的事情一般,以一部以平行世界觀虛構的故事而言,做到這種程度已經別無所求了。

  講來講去似乎一直繞著電影團團轉,重點的小說究竟好不好?畢竟是改編作品,總讓人對故事的原創性少了期待,事實上小說版絕大多數的時間只是延伸了原作電影輕描淡寫掠過的時空,以及隱藏在影像之中的細膩情感,算來是一部註解意味強烈的改編作品,看不出作者的企圖心,卻也因為中規中矩而使得故事能夠緊扣著表現不俗的原作,構成一種交相呼應的步調。

  原本在原創性不足所要給予的負面評價,卻因為作者成熟的筆觸,反而讓人責備不起來,先前「看完小說版,電影版突然就可有可無了。」的說法是有些言重了,更客觀地說,看完小說,幾乎等於看過了電影,剩下的就是藉由影像將更深刻的印象留在腦海中;至於看過電影的人,更要看看這部作品,將能帶來更多延伸的樂趣。

  ——對佐由理的思念,也就更加強烈了。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您好:

很冒昧突然留言給您,請您多見諒!
想與你取得「原作與改編相互交織的淡雅樂章──《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書評」的文章授權,
如果同意授權,再麻煩您寫信至paper5@udn.com跟我說,謝謝!

Unknown 提到...

匿名:

  先讓我知道你是誰唄──

  而且沒頭沒腦地,我連要人家想要我授權到哪去都不知道,到底是該怎麼做決定啊?

By.黑羽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