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台灣的鎖國文化(上)
二、台灣的鎖國文化(中)
台灣早年也有機會發展動漫畫相關產業,但是戒嚴時期的連環圖畫審查制度將太多的主題用善良風俗箝制著,著實令台灣本土的漫畫家難以施展身手,因為創作絕對不是簡簡單單就能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一種工作,當本土漫畫家辛辛苦苦將創作品送給國立編譯館審查,卻得面對動輒三四個月或是半年的無聊審查,最後得到「不准發行」的結論;除了創作品不被認同的打擊之外,作品送審的期間創作者還是坐吃山空,畢竟沒出版就領不到錢,終於讓出版商寧願用「特別代理(翻印)」(當時應該是盜版比較多)日本的漫畫來送審,也不願正面跟國立編譯館對抗。
是的,「代理(翻印)」(盜版)的漫畫圖書完全不用太高的成本,只要把弄來的送審稿中,假如角色是有長長的頭髮,就塗白成短頭髮,女性角色有暴露兩點或是三點的,就畫上幾筆線條讓她看起來像是有穿個三角褲或是胸罩,於是有噴血場景會讓讀者嗜血,塗白!誇張畫面的會讓讀者精神錯亂,塗白!
──所以是會有機會在某些漫畫看到整頁白色的畫面──加上不用很精確,也不用管意思有到沒到的翻譯,最後將人名改成中文,或說本土式的名稱(比方說葉大雄或是陳馬之類云云),內容主題只要不太煽情暴力的,都會過關;甚至不小心有過度煽情暴力的,都可能不小心被露看了而不小心放行,就算沒放行,也不會影響到要給原作者多少稿酬或是版稅,因為原作者根本完全不曉得他的書被賣到台灣,就算知道了,當時也拿台灣沒輒。
終於,戒嚴時期的台灣本土漫畫只剩下鄉土味濃厚或是上達藝術境界的清流,然後也多半紅了一陣子,接下來又成為被人看不起的次文化;當年看著諸葛四郎長大的父母親,回過頭卻阻止自己的小孩看小叮噹(官定:哆啦A夢),那種「看漫畫」或是「畫漫畫」會「沒前(錢)途」的印象已經深植在他們的心中。
於是,台灣目前的動漫迷有多少人還知道劉興欽老師、葉宏甲老師的血淚史?或是年輕一點的蔡志忠老師、敖幼祥老師?
解嚴之後,國民黨政府依然不把文化當一回事,更別提次文化了。當年紅極一時的蔡志忠老師從台灣漫畫的困境中脫穎而出,老子孟子莊子韓非子佛陀菩薩春秋戰國三國水滸白蛇傳菜根譚西遊記上上下下都被他說了一遍,漫畫收入堪稱華人漫畫界最高,發行版本最多,台灣有留住這位文化人士嗎?喔,沒有,蔡志忠老師搞起物理學,上大陸去畫漫畫教物理了。
敖幼祥老師的《烏龍院》曾經拍成電視、電影,也曾經獲得國立編譯館優良漫畫首獎,台灣有留下這位文化人士嗎?喔,沒有,敖幼祥老師獲得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動漫學院榮譽教授資格,在大陸繼續畫他的漫畫。
那麼更近代的,我稱為幾乎被日本人重金買下的鄭問老師呢?日本譽鄭問老師為「人類文化資產」,日本漫畫月刊《午安》十週年紀年《大合作》唯一邀請的台灣漫畫家,三不五時拜託邀請鄭問老師定居日本,反觀台灣政府「上層文化圈」之中認識這位幾乎被日本搶去當國寶的老師有多少人?又有什麼政策能讓立于藝術殿堂的鄭問老師留在台灣?
對「上層文化圈」來說,鄭問老師不過是個畫漫畫的;而對普羅大眾來說,鄭問老師的畫太藝術,太難理解,太花功夫,太有意境……不看。
因為台灣的鎖國文化似乎讓再再的新生代失去了對文化的理解能力,成為淪落至田中芳樹《創龍傳》中的德古拉計畫內的人偶。
十六年前李立群老師單口相聲《台灣怪譚》的開場段子中一段話:「…政府的官員都非常重視文化…」引來觀眾一陣哄堂大笑。
台灣的文化鎖國令文化完全喪失了發展空間,無論是戲劇、音樂、舞台劇、相聲;民國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歌仔戲在戒嚴時期從電視頻道衝出了一片新天地,盛行街頭巷尾,多少人陪著母親看著楊麗花老師與葉青老師的歌仔戲渡過了七點新聞前的晚餐時間;然而,解嚴之後呢?電視歌仔戲被電視公司強行收回版權,歌仔戲又從街頭巷尾逐漸消失,明明應該是通俗的戲曲,現在必須成為大型舞台劇的純藝術境界,而普羅大眾還不見得會認真看待。
而創造台灣電視最高收視率97%的不敗傳說,是電視布袋戲《雲州大儒俠史艷文》,然後又因為「妨害農工作息」的理由,民國62年便禁播了電視布袋戲──想想,當時全台灣「有電視的人口」中每一百人有九十七個人盯著電視看布袋戲,然後窗外門外還站了蹲了一堆「沒電視的人口」盯著房子內的小電視看布袋戲──雖然我極度懷疑剩下的3%人口是電視壞掉沒辦法看史艷文的,對戒嚴中的政府來說,能不禁嗎?
這種文化力量不容小覷;戒嚴中的國民政府也理所當然的話不囉唆先禁再說。
直至民國71年,布袋戲又能上電視演出,黃文擇老師為了推動布袋戲,甚至推出了第一部國語布袋戲《美猴王》來放在週六下午的黃金時段──但是面臨解嚴之後的百花齊放,加上經歷文化斷層之後的布袋戲的人口已趨式微,布袋戲轉戰OVA市場,誕生出了霹靂布袋戲,但是國民黨政府已經不把布袋戲當成文化主力的一環,普羅大眾也忘卻了布袋戲──布袋戲終於變成了次文化,在第四台的頻道愈見退後,甚至也有不願簽約的第四台公司,於是無腦的八卦綜藝整人節目反而大暢其道,基層的文化在鎖國的牢籠之下再次邊緣化。
儘管一度電影化的霹靂布袋戲《聖石傳說》賣透了日本,讓老美驚豔那不可思議的操偶技術,票房超過了迪士尼動畫《玩具總動員2》,在台灣仍然是異端。
現在會欣賞布袋戲的人口,除了同好之外,在普羅大眾的眼中成為了異類、宅男宅女、恐怖怪獸,他們不會被當成是在欣賞傳統文化,因為正常的年輕男女似乎應該去追求亞曼尼、凡塞斯、雅詩蘭黛、碧兒泉、資生堂、香奈兒、路易威登……
台灣從來不覺得次文化是文化產業中極為重要的一種。
歌仔戲、布袋戲雖然也是源於大陸,但是卻在台灣盛極一時,堪稱發揚光大,它們絕對可以是台灣的代表文化,但他們屈限于戒嚴與利益時勢,台灣次文化再度成為日本的殖民地。真要思考,似乎台灣連次文化都是承襲日本血統,那麼,台灣現在的原生的次文化是有還是沒有?
我很遺憾的覺得:沒有。
那麼,次文化中的力量有多大?
台灣偶像劇的先行者《流星花園》改編自日本漫畫,之後的《貧窮貴公子》也是改編自日本漫畫,S.H.E.的《薔薇之戀》改編自日本漫畫──電影《蜘蛛人》、《夜魔俠》甚至《超人》系列、以及最近的《鋼鐵人》或是將上映的《無敵浩克》等全部改編自美國漫畫,這些由漫畫原生而出現的附加經濟價值有多少?
日本漫畫《七龍珠》系列衍生了動畫、電影、電玩、各類文具、海報、相關圖像商品,單一年度帶給原作者鳥山明老師超過億元日幣以上的版稅收入,牽動了出版業界,電玩業界,動畫業界;青山剛昌老師的名偵探柯南在台灣播映超過十年,漫畫、動畫、電影長紅,甚至一年出一部電影,但是如果是早年的依照一集至少死一個人的模式,早期國立編譯館的審查制度,難保不會出現:「動不動就死人,會讓小孩子精神錯亂……」再不然就是:「這會教壞小朋友四處去殺人……」云云;現在雖然沒有惡法,但是現在的台灣,還能造就這樣的產業嗎?
儘管任正華老師的《頑劣家族》內容堪稱代表台灣文化的經典,黑澀會或是飛輪海的擁護者絕對不會當那是一回事,無論《涼宮春日》系列或《灼眼的夏娜》系列創造了多少了商機,當《假面騎士響鬼》、《天元突破》的主題歌曲登上了日本紅白、台灣的普羅大眾依然自以為是地用著煽諷的眼神看著親身接觸深層ACG文化力量的先行者。
而最近這十年,儘管從國民黨政府末期進而轉換成了民進黨政府,文化,依然鎖國。
蔡志忠老師的官網(有富奸症狀的官網) 劉興欽老師的官網 洪德麟老師著作的漫畫歷史 文月薰轉貼關於鄭問的激賞文章 霹靂!霹靂!霹靂布袋戲! 傳統藝術日見凋零本土布袋戲需要珍惜的傳統戲曲《美猴王》?
2 則留言:
阿
聽到最後的那首歌
竟然會有鼻酸的感覺
...
不小心也算是布袋戲族群的我....
看了這篇文也算是亂有感觸的,= = 因為我
一直被說『爲什麼你要看布袋戲?(驚)』、
『什麼!你居然在看布袋戲?(徬徨)』等等
一堆反應""",好像我就應該選擇看購物或是
命理聊天節目比較正常.....
當然啦!購物台我偶爾會看...
因為,那個比八卦聊天節目還好笑....
張貼留言